您 好,欢迎进入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官方网站!

社会实践 | 研行中华,燃创未来——民族教育学院研究生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7 | 人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相关要求,服务研究生铸魂育人,深入拓展研究生教育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关于组织开展“研行中华,燃创未来”研究生新时代伟大变革暑期实践活动的函》的要求,学校开展以“感悟新时代伟大变革 强化研究生思政引领”为主题的研究生新时代伟大变革暑期实践活动,学院组织研究生前往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与温泉县城镇小学的学生们共同开展“研兴文化”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温泉县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是各民族文化扎根的中华文明沃土,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扎根生长、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多元文化画卷,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熠熠生辉



实践队成员们来到新疆温泉县博物馆,展厅以时间为轴梳理再现了温泉县的历史片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出土于阿敦乔鲁遗址的青铜小件、陶器等文物,“阿敦乔鲁”蒙语意为“像马群一样的石头”。这片遗址的考古发掘为探索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及与亚欧草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讲解员讲述了当时的建筑布局、丧葬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内容,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早在青铜时代,这片土地已是族群融合、文化互动的重要区域。

温泉县县域内有24个民族,都有珍贵的文化艺术,无论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都特色鲜明且保持着较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示了温泉县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表,其中新疆蒙古族短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温泉县也在2011年5月3日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蒙古族短调民歌之乡”。

实践队成员和小学生全体实践队的队员们在一件件文物前驻足沉思,在一幅幅场景复原中沉浸式体验。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蓬勃活力。

实践团队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课程从教室延伸到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内。实践队成员们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带小学生们感受剪纸、漂漆的魅力。

到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内,实践队成员结合青铜器、民族服饰等文物,为小学生们生动讲述文化背后所蕴藏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从华夏文明的起源脉络,到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从文化遗产到背后的民族智慧,再到“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实践队成员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让小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从而让他们能够更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在文化体验互动区,实践队成员与小学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根据实践队成员的了解,温泉县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9至17世纪即为阿敦乔鲁人及各部族游牧地,后有月氏、乌孙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在此游牧、繁衍生息,留下丰富草原文化遗存。温泉县文物点多面广,岩画内容丰富且数量众多,现有文物保护点258处,是全疆的文物大县,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些丰富的文物古迹,正是新疆早期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部族的历史的珍贵印证。而在与温泉县城镇小学的访谈中,实践队成员也了解到,学校会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互动与交流活动,学生们对此都热情高涨。在博物馆时,蒙古族的小学生们热情地教实践队成员们蒙语的发音和简单的民歌,双方在互动与语言的交流中,切实体会到温泉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与各民族交往的温暖

此次文化传承社会实践活动,为参与其中的实践队成员带来了深刻且多元的收获与体验。实践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智慧与文化内涵,这让他们跳出了对非遗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认知,真切体会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也为他们今后对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文化视野,更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他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有责任去挖掘和传播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边疆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一条:社会实践|青春挺膺赴实践,民教学子展风采